雜誌訪問

Jennifer Liu 廖偉芬 The Coffee Academïcs公司創辦人、主席及行政總裁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

咖啡對於不少人來說每天必不可少,甚至是展開一天工作前的提神妙藥。其實喝咖啡更是一種生活文化,反映一個地方人民的生活態度,也可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讓彼此關係更緊密。而這個着重人的關係、以人為本的概念,正是The Coffee Academïcs創辦人Jennifer(廖偉芬)的處事方針。她跟年輕有魄力的員工一起拼搏,互相支持,彼此關係猶如家人。Jennifer希望這種模式能夠由香港擴展至海外的咖啡業務,凝聚一群對咖啡志同道合的人,打造一個國際性的咖啡王國。

「 其實我覺得咖啡是很容易讓大家互動的一個行業,而香港的年輕人很多都很聰明,只是可能被認定讀書不好。我們做咖啡有專業認可,又有持續發展及跳出世界的機會。我搭建這個平台,希望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受惠。」

COFFEE CULTURE

咖啡文化近年在香港發展得非常蓬勃,也有很大的轉變。由50年代在英國文化的影響下,大家在茶餐廳吃平民化的西餐及喝咖啡,然後是日式咖啡店的出現。到了2000年,美式大型連鎖咖啡店進駐香港,除了帶來新的咖啡種類,也令大家養成一種泡咖啡店的文化。而近10年,本地陸續湧現咖啡小店,精品咖啡、單品咖啡為市場帶來衝擊,大家開始對咖啡作深入研究,無論是咖啡豆產地、種類、炒豆方法以至拉花等,除了吸引不少咖啡愛好者,更培養了不少出色的咖啡師。現在,咖啡已成為一種品味的追求,徹底融入生活之中。

說到對香港咖啡文化的影響,不得不提Jennifer旗下的Caffè HABITŪ及The Coffee Academïcs。2003年成立的Caffè HABITŪ,Jennifer形容是一所boutique cafe。「當時正值SARS,我看準機會創立第一間咖啡店,也是將我的興趣轉化為職業。」Jennifer小時候每逢星期日會跟家人去喝咖啡,而到在美國唸建築時,熬夜趕project是同學間的常態,大家都會喝咖啡提神。「當時我才發現原來喝咖啡及煮咖啡有那麼多不同的方法及習慣,感覺很有趣。」後來她到意大利求學,即時炒的咖啡味道令她印象難忘。在紐約及回港當建築師一段時間後,她因為在香港喝不到一杯喜愛的咖啡,加上很喜歡及懷念歐洲咖啡小店的感覺,於是決定加入咖啡行業。

本着對咖啡的熱愛,Jennifer不斷深入研究。她於2010年到德國學習炒豆,同時察覺精品咖啡開始盛行。「我開始深入研究單品豆的重點,原來是跟農民直接採購的關係。」於是回港後她租了一個短期辦公室,純粹供炒豆用,讓員工及咖啡愛好者作交流。加上當時互聯網及物流能夠配合,透過電郵讓他們可以聯絡到比較偏遠的農民。Jennifer覺得是時候成立一個新咖啡品牌,做得更精,於是於2012年成立The Coffee Academïcs,由員工包辦炒豆。「品牌之所以是The Coffee Academïcs而不是The Coffee Academy,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互動去做這個品牌,到今天這個精神也沒有改變。我跟團隊更合力設計咖啡課程,讓很多咖啡愛好者專誠飛來香港上課,大大加強不同地區的文化交流。」Jennifer強調他們不着重打造明星,而是希望所有人也有權利享受及接觸咖啡。

The Coffee Academïcs提供很多不同的咖啡豆種類,其中一款以Jennifer名字命名的JWF Blend,對她而言很有紀念性,原來那是品牌首席炒豆師送給她的生日禮物。炒豆師用了一種名為peaberry的優質非洲單品豆炒了兩種不同的深度,Jennifer認為那是一種很特別的豆,但又不至於價值不菲,味道比較純潔及清爽,自有欣賞它的人。「使用兩個深淺度搭配,就是反映我兩個不同的面向,是很人性化的演繹,至今我仍然很喜歡。」可以看出Jennifer與員工之間的深厚感情溢於言表。

PEOPLE MAKES GOOD BUSINESS

Jennifer一直強調很欣賞公司的年輕人肯拼搏,而她也很樂意為他們提供一展所長的平台。她深明做一門生意不是做慈善,要有良好的經濟實力,尤其在香港這個甚具挑戰性的地方,更加需要有實力才可以談論及涉獵其他。此外,她希望大家也認同她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我們很幸運,公司年輕人多,有活力、想法及動力,我也會舉辦很多緊貼潮流的活動,例如露營、揹水行或一些挑戰的活動,如3星期內要幫助獨居長者找出問題再協助他們解決,具娛樂性又可幫助人。」Jennifer很開心看到年輕人一路成長,由很迷惘到現在成為部門經理或主管。「其實我覺得咖啡是很容易讓大家互動的一個行業,而香港很多年輕人都很聰明,只是可能被認定讀書不好。我們做咖啡有專業認可,又有持續發展及跳出世界的機會。我搭建這個平台,希望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受惠。」

以人為本絕對是Jennifer要走的大方向。她公司辦公室有40人,設有一個比較大的開放式廚房,同事都很喜歡留在公司。各人每天各自忙碌,有些人要到分店工作,但到6時大家從外面回來,就會到廚房煮食,然後一邊吃一邊聊天,交流一天發生的事情,有時可能到10時多才離去,要Jennifer提醒他們回家。「可能疫情讓大家的關係更緊密,一起共度時艱,但我們辦公室的團隊真的很齊心,就像一家人。平日我管理一間辦公室已經要很多時間及愛心,那麼多的分店、同事加上海外分店,我怎樣一級一級令大家關係更緊密,這是我的下一個課題。」Jennifer希望這就像一個漣漪效應,可以由辦公室擴展開去,就是海外的同事也有這份凝聚力。

THE IDEAL MODE

來到The Coffee Academïcs於海港城翻新後的分店,天窗設計令室內的座位區跟室外的氣氛同樣愜意。由當初沒有太多本地人支持的小店模式發展至今,Jennifer自言仍然很喜歡小店予人的窩心感覺,所以今天大量咖啡小店湧現,Jennifer也很欣賞,而他們自己也不斷成長,香港整個精品咖啡的發展他們完全參與其中。現在獨立的精品咖啡在香港已有400多間,暫時全香港最大的兩大連鎖也分別有100多間,The Coffee Academïcs剛好在中間。另外,他們也設立一個為企業而設的獨立運作部門,專門與大機構合作,畢竟很多公司也有咖啡豆及咖啡設備的需要。現已與10多間公司或品牌如Kiehl's合作,跟他們買豆的也有100多間機構。

疫情令各行各業也深受打擊,然而有危就有機,大家少上街,留在家中,網上購物自然成為大趨勢。以The Coffee Academïcs為例,跟Jennifer在海港城重新裝修的分店內,她指着另一端讓人購物的一角笑說:「那是我們e-shop的實體店面,之所以在店中特別闢一角售賣產品,因為疫情令網店多了四、五倍生意,有點負荷不了。」海港城店是第一間設有售賣咖啡豆及各種用具的服務,可以讓顧客親身接觸不同的產品,也可跟店員作深入交流。「我相信實體店始終有存在的需要,最理想的模式是線上、線下兼備,彼此相輔相成。」

走到現在,Jennifer認為階段是令咖啡更多元化及更入屋的時候,但同時也要探討咖啡的意義在哪裏。她覺得有責任將這個屬於2000年後的香港品牌帶至世界各地尤其東南亞,同時希望更多企業的顧客也有機會欣賞咖啡。總括而言享受咖啡的氛圍很重要,但深度跟闊度也要做到,技術也要拿捏得好。「我不是要粗製濫造,也不是有生意就一定做,會小心選擇。我也依然有品味的追求,希望吸引能互相欣賞的顧客,畢竟無謂將自己的品牌放於不懂欣賞的人口中。」Jennifer指出這數年很特殊,有疫情又有新店崛起,而他們又在成長,整個咖啡行業也很蓬勃,這是她樂於看到的。

對我來說不用刻意介懷自己是男或女, 反而做自己、忠於自己更有利。

SOCIAL RESPONSIBILITY

Jennifer一直熱心慈善公益,如於2013年創立非牟利組織廖偉芬慈善基金,輔助香港的弱勢婦女和兒童。在香港疫情最嚴重、也就是社區最缺乏口罩時,他們除了從南美、東南亞搜羅口罩給自己同事外,還把額外的口罩透過分店分派給有需要人士。「平日做善事當然開心及有滿足感,但派發口罩時看到受惠的人臉上流露的喜悅及感激,讓我也很感動。」疫情過後,他們將會與保良局合作,到社區派發飯盒。

做生意固然要求營利,但作為一個大企業,推廣業務之餘也要致力履行社會責任,回饋社會。The Coffee Academïcs大概3年前再優化搜尋咖啡豆的理念,採購部現在與世界各地30多個莊園合作,除了不同產區、得獎莊園或高分數的咖啡豆外,更有很多與慈善莊園的合作計劃。「很多發展中的農莊已有良好的技術,純粹給最低工資不足夠。他們已經有水利工程或開發一些以前種植毒品的農田,慢慢演變為種植咖啡豆,當中涉及很多技術及儀器,都需要當地的慈善團體推動。直至今年,我們最莊嚴的承諾,就是我們的house blend,即所有我們店供應的expresso base,有七成是不同地區慈善莊園的產物。」Jennifer覺得香港人很忙碌,很多時要刻意提醒自己做善事,現在把慈善概念融入每天生活,只要喝咖啡就可做善事。她一直由慈善角度看香港商業社會,由CSR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到CS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致力兌現對環境及保育團體的承諾。「我認為我們是亞洲地區行得最前的。」Jennifer認為如不是專注一個行業,相信不會想到那麼多,這也是支持她一直做下去的動力。

說到企業可持續發展,The Coffee Academïcs也不遺餘力。如數月前開業的香港大學分店,整隻紙杯或店內任何可丟棄的東西,均由環保物料製造或可以自然分解。如暢銷產品咖啡膠囊也是100%可自然分解及循環再造,沙律內魚菜共生的蔬菜及魚類也來自sustainable farming。此外,她透露室內設計部門正物色一個地點,整間店的裝修均使用與咖啡有關的原材料,例如咖啡渣可以做建築用的磚塊及特別的建築物料。「其實咖啡渣很有用,我們的膠囊或掛耳式咖啡的咖啡渣也是top graded的咖啡,很有營養。在家中儲存一小撮可放於洗手間、雪櫃或衣櫃吸味,所有盆栽也可以放少許咖啡渣,能為植物提供很多養分。我們更想透過social media讓顧客知道這些知識。」

Jennifer於2012年曾研究將咖啡粉與護膚品混合成磨砂,有效祛除死皮及去水腫。又如蛋白加咖啡渣可以做磨砂;洗米水加咖啡渣則蘊含pitera。她希望再深入研究,製造優質的配方,如蘊含天然精油或全天然元素,有望2021年底可以完成。「現在我們不會再覺得廢物就只是廢物,喝完咖啡剩下的咖啡渣營養至少還有七、八成,只不過我們現在的生活太優越,沒時間處理。」她的想法是找專業人士設立生產線,並繼續與匡智會或香港一些少數族裔的團體合作,為本地提供多些就業機會。

從事咖啡行業多年,Jennifer直言咖啡當中有很多吸引她及讓她有使命感的地方。她的終極目標是她自己及公司的慈善基金與一些比較大型的慈善團體合作,讓貧困山區或經歷戰爭的地方的年輕人有機會接觸社會,疫情之後她希望參與更多慈善計劃。「其中一個項目是柬埔寨一個專門拯救被父母賣作性工作者的女孩的機構,為她們提供心理輔導及上學機會,讓她們有一技之長,回家鄉後可開設小店售賣蛋糕或咖啡,這些都是她們的出路。」Jennifer認為咖啡是一個深入民心及無論任何國籍的人都需要的一個行業。

WOMEN IN BUSINESS

說到人生導師,Jennifer透露讀書時父親對她的啟發比較大,常跟她交流人生智慧,所以她的性格很大部份受父親影響。而母親一向也是女強人,比較忙碌,與她相處時間較少。但現在要管理自己的生意,母親的生意經及理念讓她學會很多,可說是她做生意的啟蒙老師。而作為一位女性企業家,JennIfer認為不論男女,最重要是做自己。她解釋可能祖母及母親也是企業家,所以她從不覺得創業很難,反而是很自然的事。

而要管理一門生意,其實作為女性有好有壞。「對於年輕一代,某程度上有時會視女性老闆如親人,尤其女同事覺得跟女性老闆較容易聊天;男同事則可能會有多一份諒解,所以至今我跟這些年輕人的相處比較像他們的姐姐。」但說到廚師則是另一個世界,Jennifer笑說粗聲粗氣跟他們說話是沒有用的,反而我做回自己,穿上高跟鞋走入廚房,他們就自然會表達尊重,這點她覺得很有趣,讓她知道原來廚師也有溫柔的一面。「對我來說不用刻意介懷自己是男或女, 反而做自己、忠於自己更有利。」

Article by Edith Siu

其他雜誌訪問